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以及对骨髓造血细胞和造血微环境的无法解释的损害,导致红细胞同心萎缩。临床症状是全血细胞减少由此导致的贫血、出血和感染。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要怎么进行治疗?
为什么会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
1、化学因素。大多数化学物质是苯及其衍生物、有机磷农药,常见的致病药物包括氯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四环素类、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吸虫药和抗甲状腺药(如塔帕)。
2、物理因素。各种电离辐射,主要是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伽马射线等。与对照组相比,接受放射治疗或经常接受诊断的人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高出10 倍。
3、生物因素。病毒感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密切相关。肝炎病毒是最常见的,肝炎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是由于肝炎病毒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直接毒性。抑制剂可能与肝脏和骨髓发生交叉作用。
4、其他因素。各种长期未治疗的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垂体前叶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均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部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一种称为“AA-PNH综合征”的再生性疾病。它也可以转化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至于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一般概括为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免疫失调的相互作用。
如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要避免放射性物质接触,放射性物质接触行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增强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工作程序,保护自身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有意识地减少电脑和手机的辐射,例如减少使用电脑的时间,以及在连接手机时将手机远离身体。
在饮食中避免辛辣、生冷的食物,尤其要避免海鲜。吃清淡、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日常生活要规律,情绪稳定,活动充足,避免疲劳。避免接触有害物质、辐射和影响骨髓的药物。如果贫血和出血严重,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必要时住院治疗。
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活动,活动过程中避免滑倒或外伤,防止受伤后出血。女性患者注意月经量和时间。尽量在第一时间发现再生障碍性疾病,同时进行一定的治疗,以免因为再生障碍性疾病的出现,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