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红细胞破坏率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导致的贫血症状,因此被称为是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的正常寿命一般是120天,但是当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到15至20天之间就会出现贫血等类型的疾病。那么,溶血性贫血究竟是什么?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加速,骨髓造血功能未得到充分代偿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果骨髓可以增加足够的红细胞生成以补偿缩短的红细胞寿命,则称它是一种不会导致贫血的代偿性溶血性疾病。
溶血性贫血的两种类型:
1、急性溶血:起病迅速,有突然发冷、高烧、面色苍白、腰酸背痛、气短、乏力、烦躁、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2、慢性溶血:起病较慢,除了全身性贫血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头晕等外,黄疸、脾脏、肝肿大的程度可能不多,但胆结石多见。可能会出现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症状,即阻塞性黄疸,常见于下肢和脚踝难以愈合的皮肤溃疡。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溶血性贫血有多种类型,但它们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溶血性贫血的症状主要与溶血过程的持续时间和溶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起病缓慢,以贫血、黄疸、脾肿大三大特征为特征。由于病程较长,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常对贫血进行良好的代偿,症状较轻。随着长期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可并发胆石症和肝损伤。在慢性溶血过程中,由于某些诱因,如病毒感染,患者可能会出现红细胞生成的暂时停滞,称为再生障碍性危象。
急性溶血起病迅速,当短时间内发生大量溶血时,可引起寒颤、发热、头痛、呕吐、四肢疼痛、背痛、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时可能会出现黄疸和严重贫血的其他体征和症状。
患有溶血性贫血患者要注意生活、饮食和精神调理。避免感染、疲劳、精神刺激等诱发疾病急性溶血。忌生冷蔬果,以免伤脾胃,少吃或少吃辛辣、营养丰富的食物,以保护脾胃。还应该正确对待疾病,避免剧烈运动。